close
當我一聽到此事,直覺反應馬上想到大逃殺這劇情(有關學生拿武器互殘)。
想不到在現今社會中竟然有人會自以為殺人來化解寂寞、壓力,而媒體也曾提到他(趙承熙)的手臂上有特殊的宗教涵義字樣,我心想那應該就跟『血祭』有某種關係吧(推測)
他(趙承熙)又說:「我原本沒有必要這樣做,我可以離開,我可以逃跑,但是不行,我不再逃避,這不是為了我自己,而是為了我的孩子,我的兄弟姊妹,我這麼做是為了他們。」
從此句話就可看出他的想法有點宗教意味,是為了復仇還是要為所信仰的宗教付出?是謎。
我覺得此案有點類似《大逃殺》的"想法",但又不至於暴力相像...嗯...。

我想這社會上有些邊緣人,他們也是社會的一份子,他們應該也不希望被當成邊緣人,但是,社會就必須要有他們這種人存在。
雖然說起來很矛盾,但這也是社會組成的因素之一。
『好比說社會是片大拼圖,必須要四邊的拼圖才得以完成...嗯...舉個不錯的例子XD』
他們存在多少會感到寂寞...慢慢的會去找個事情來寄託,也會造成一些偏差,形成社會問題。
(我的推測就此開始^^)→「也有可能他們因為被社會排擠或者家庭的缺陷,以至於身心受創,和去觀察社會種種的醜態,就此記恨於心、憤世嫉俗,為那些人打抱不平,而去作姦犯科。
所以社會才脫穎出一些反諷社會的問題,以暴制暴等等我們認為荒謬的事。」
《大逃殺》是以冷漠的筆調,諷刺現今冷淡自私、對現狀視而不見的社會;以暴力血腥傳達反暴力血腥!

不過,我又覺得此案的內容、想法和做法更像同《大逃殺》作者的另一部著作《肅清之門》。
《肅清之門》是說作者藉由血腥暴力的故事,讓人重新反省現今教育制度下所暴露出的諸多缺失,並對冷漠、自私的社會,做出嚴厲指控。作者藉由描寫出這麼一個無情制裁壞孩子的故事,到了引起反感的地步,可說既是作者厲害的地方,也使得作品不只停留在單純勸善罰惡的層次上。



其實我從國小就蠻喜歡推理之類的書,到了高中也看過大逃殺等片,那麼血腥暴力的片,為何作者會想到?
難道這社會病了?不怕有人會模仿嗎?
但是最主要是要凸顯作者的筆法與對他對世上的看法,而我只以存好奇和了解這些對社會的言論...。

放心啦~~我又不姓"趙" XD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仔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2) 人氣()